近年來,隨著極端天氣頻發,許多城市屢遭強暴雨襲擾,引發嚴重內澇:街道成河、汽車沒頂、人員傷亡……山西祁縣大河泵業有限公司認為:我國排水系統不健全,缺乏城市排澇系統,這是頂層設計出了問題,缺失應對超過管道設計標準的大雨水系統。而歐、美、澳等地都有兩套排水系統:小排水系統(一般用于排出1—10年一遇暴雨產生的徑流);大排水系統(用于排出50—100年一遇的降雨)。
下水道是城市的地下“生命線”,不僅關乎城市的排水效率,更影響著廣大百姓的生活。今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工作的通知》,計劃用10年內建成較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澇、防洪工程體系。為落實國務院辦公廳文件要求,住房城鄉建設部今年6月先后制定出臺了《城市排水防澇設施普查數據采集與管理技術導則(試行)》、《城市排水(雨水)防澇綜合規劃編制大綱》,指導各地在全面普查、摸清現狀的基礎上科學編制城市排水防澇規劃,通過采取一系列綜合措施,實現直轄市、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36個大中城市)中心城區有效應對不低于50年一遇的降雨。
隨著城鎮化發展進程的擴張,不斷加劇的“熱島效應”也在激增強暴雨的突發。加之城市地面硬化及不透水面積逐漸增大,雨水匯集速度加快,下滲能力大幅減弱,河道縮窄行洪斷面減小,排水系統壓力明顯增大。因此,亟待增設功能多樣的城市排水系統。
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澳洲加強建設了多功能城市排水系統,利用生態型景觀與城市“藍綠走廊”理念來實現對雨水的綜合治理、資源化利用,同時調節城市微觀氣候環境增加生態多樣性。將道路下凹式中分/側分綠化帶、建筑的景觀區域、開放空間的綠地系統、生態型排水干溝等作為多種地面排水方式,并將其與雨水箱、滯留池、景觀湖蓄水系統和人工濕地等多種形式因地制宜的組合;把公園等公共綠地設計得比其他區域低凹一些,地面鋪設盡量采用透水材料;結合景觀設計在地勢低洼的公共區域修建大型雨水處理回收利用系統以改善雨水水質、滯留蓄積暴雨,緩解城市排水管網壓力,變內澇威脅為資源優勢。真正的通過建設綠色基礎設施來解決城市雨水污染、干旱缺水、高溫熱浪與城市內澇等問題。
我國將汲取更多國外較為成熟的做法,未來實現當降雨在城市雨水管網設計標準內時,地面沒有明顯積水;超標時,不會出現內澇災害,運轉基本正常,不造成重大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
丹麥格蘭富集團負責人介紹了他們參與東南亞如印尼、泰國、韓國等多國市政水務工程的建設,特別是應對大暴雨或海嘯的實戰時,針對性地提供了完整的客戶化解決方案。例如,住在印度東部主要的商業和工業中心加爾各答的居民,一到雨季就頭疼,因南部的街道位于低洼地帶,經常被暴雨淹沒。對于這種情況,格蘭富量身設計了一套集機械、電氣和自動化系統于一體,在承受力和可靠性方面最大滿足應對暴雨排水需求的泵站(抽水站),其中應用的300kW重型污水泵可以安裝在水下,可處理流量高達4000立方米/每小時,并且實現實時監控。此外,重型污水泵在應用中還具有高效節能的效果。